破解共享单车路权分配难题,大城市走向“慢行时代”?
点击上方蓝字,关注21君~
走进经济生活里的一切
导读:事实上,在拥堵、环境污染等城市病爆发时,已有几个城市陆续出台了汽车限牌政策。而共享单车的出现,一方面提高了短距离通行的效率,另一方面,因为有效解决了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问题,它提高了公共交通的有效性。
来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(jjbd21)
记者丨王帆 深圳报道
共享单车的快速发展,使得城市中的路权问题突显出来。
日前,在深圳召开的一场“平等路权视角下的共享单车发展”研讨会上,深圳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董事长、首席规划师王富海认为,共享单车的出现,很大程度上将“被压抑”的自行车出行需求释放出来,是客观存在的需求催生了新业态。
目前,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天津、成都等城市纷纷出台了共享单车管理办法,但在规范与加强管理之外,这一新业态从更深层次要求的,或许是一场道路资源再分配的革命。
在环保等诉求之下,曾有“自行车王国”之称的中国,是否会真正迎来自行车的回归?尤其中国的大城市,又是否将率先走向“慢交通系统时代”?这些都很大程度倚赖于道路规划的更新。
大都市进入“慢行时代”
从互联网创业的角度来看,共享单车或许可以称得上“中国原创”。
王富海表示,共享单车是一种典型的“供给侧”改革的产品,在它之前自行车发展不起来,是因为个人携带一辆自己的自行车会极大影响在城市里的活动。
在他看来,自行车的“回归”并不是因为共享单车这种商业模式的出现,相反,是客观存在的需求催生了新业态。
2014年,瑞银集团进行的一项针对超大型城市交通状况的调查显示,中国城市的平均行车速度全球最慢。其中,北京以12.1公里/小时的速度垫底,其次分别是上海、广州、成都、香港和武汉。相比较而言,伦敦、纽约的速度分别为29、24.9公里/小时。
“汽车的过度发展导致城市效率不是在提高而是在降低,自行车也可以达到10公里/小时的速度。”王富海说。
事实上,在拥堵、环境污染等城市病爆发时,已有几个城市陆续出台了汽车限牌政策。而共享单车的出现,一方面提高了短距离通行的效率,另一方面,因为有效解决了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问题,它提高了公共交通的有效性。
“十三五”规划建议也提出,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,实行公共交通优先,加强轨道交通建设,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。
从国际惯例来看,大都市的汽车化进程到一定阶段后,会逐渐走向鼓励慢行交通系统的阶段。以纽约为例,2016年发布的《纽约交通战略规划;安全、绿色、智慧、公平》提出,每年新增80公里自行车道,到2021年共新增320公里自行车道,使骑车人数增加一倍。
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交通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表示,纽约曾经是机动车为主的通行模式,但在道路改造以后,对行人和自行车的尊重充分体现在道路设计上。
王富海也指出,欧洲的一些城市已经逐渐进入到“反汽车时代”,中国正在走向“后汽车时代”,共享单车应该被视作一种时代的需求。让城市的路权可以调整到适应这个时代,这是非常好的进步。
路权之争
不过,随着越来越多的共享单车运营者的蜂拥进入,大城市普遍出现一种争论:共享单车的容量是否已经饱和甚至过剩?
小蓝单车CEO李刚曾提出,在一线城市,每20到30人需要一辆共享单车。
以深圳为例,截至今年3月,深圳全市共有7家共享单车企业,投放车辆约52万辆。4月17日,又有新的单车企业宣布将进入深圳,前期投入单车数量将达到10万辆。以深圳2016年1191万的常住人口数量来计,单车的投放量或已接近饱和。
在上述研讨会上,深圳城市交通协会副会长施佑生表示,如果共享单车在城市里占据大量空间,但使用率极低,将会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。“建议以单车平均每天的使用小时数作为考核,对达不到使用时间的单车经营单位,将不允许其继续无限制的增加投放量。”
施佑生指出,深圳城市交通协会与地铁、巴士集团开展的一个调研课题显示,公交、地铁在最后一公里的接驳和分流上仍然有很大的潜力。以通勤为主的短途交通可能更适宜发展微循环、大运量方便快捷的公交接驳。
小蓝单车运营总监梁嘉泳则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,从他们的后台数据来看,用户的注册量、使用量仍在增长,需求可能还未被完全满足。“如果说企业过量投放,市场规律会起作用。”
在市场化的决策过程之外,对共享单车容量的争议背后,一个关键问题在于对道路资源的分配考量。
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交通研究中心的一项数据指出,深圳目前的道路设施空间资源占比情况,小汽车占51.9%,常规公交占7.8%,自行车道占6%。
施佑生表示,深圳的道路规划建设几乎是按照汽车发展的需要,如果要改造,一是要花费时间,二是代价很大。在相当一段时期内,城市的出行方式可能仍将以机动车为主。
王雪的主张却是,平等路权的基本原则包括,人均道路面积小者优先,对环境影响小者优先,自行车应该处于优先地位。
她建议,城市应该有自行车的独立路权,实行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的隔离,以保障行人和自行车的安全。
梁嘉泳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,即使共享单车不出现,路权的问题仍然存在,只是现在这个问题显得更为紧迫。城市的基础设施不可能一蹴而就地解决,但不能因此就限制单车的发展。企业也有必要协助政府,去做一些建设性的事情,比如通过开放数据,让政府优先解决单车使用量大的区域的道路问题。
在北京,伴随着《城市道路空间规划设计规范》的出台,道路使用空间正在向步行和自行车倾斜,其中便提到了自行车道的独立路权。
4月初,深圳市交通运输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黄生文表示,深圳已经进行自行车道规划改造,对以后新建改建的道路,原则上都要考虑自行车道的设计;在道路改造方面,结合自行车短距离出行、与公交轨道接驳的定位,会在一些片区道路特别是次干道以下支路进行改造;对人行道宽度足够的道路通过适当的标志隔离行人和非机动车,基本的计划是到年底完成不低于100公里,未来还会加大力度。
王富海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,在汽车时代,路和车是“水多了加面,面多了加水”的关系。如果人们更多的选择慢行交通,一开始道路不够,需要加水,加了水之后,促使更多的人慢行,那应该是一种良性的局面。
(编辑 陈洁)
21君
小伙伴们,你骑过共享单车么?最常使用的是哪家?体验最好的是哪家?你认为目前共享单车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?
推荐
阅读
买一杯要等两小时,“网红奶茶”有那么火?一张外卖订单却揭露了真相…
本期编辑 陈思颖